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抹青春的芳菲

  俞彩霞

  得知工人文化宫移新了,移到南兰江畔有江流、有草坪、有健身设施、有宽阔停车场的地方,内心是喜悦的开怀,更有恋旧的情怀。喜的是在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姚城人民有了更美好的享受娱乐活动的地方,恋的是旧工人文化宫曾留下我青春年少时的一抹芳菲。

  一杯清茶,几颗话梅,我静默而坐,把时光指针调拨到36年前。

  那时我刚入高中,读高一,16岁。16岁的年纪,是杜牧笔下“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年纪;是邓肃诗中“花间蝶梦想翩翩”的年纪。16岁,是常常将“理想”当棒棒糖的年纪;是既想豪情放歌又常多愁善感的年纪。

  我不例外,甚至于更甚。那时寄宿在学校,晚饭后至晚自习前的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娴静、最能让身心放空的时段。我常常在教室里静坐独思,用笔书写我的“凌云壮志”,描绘我的“斑斓梦想”。

  那是一个春日的傍晚,春雨淅淅,空气清润,我也诗兴大发,进入佳境。沉浸在自己创设的“美好意境”中,此时我的语文老师凤翔先生进入教室,看到我在写东西,兴致勃勃地要看我的作品。我略带羞涩地呈给他看刚才写的一首诗《春雨》。

  凤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在我们学校里是出了名的爱看书、爱买书的“嗜书达人”。他在语文课上经常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凤翔老师看了我的诗作后,大加赞赏,给了我很多赞扬与鼓励的话,末了他说:“你挑两篇诗作,我推荐去投稿发表”。那时候,青春年少的我正每天做着作家梦,听到“发表”两字,我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周末回到家,我买来方格稿,非常端正地在稿纸里誊写,那份虔诚就像在雪域高原的圣湖玛旁雍措里洗浴的少女。第二个星期,我把那天傍晚写的一首诗,加上以前写的一首,交给了凤老师。

  大概一个月半后,在一节语文课上,凤老师带来两份我的诗作变为铅字的珍贵报纸,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我赫然看到报纸上大大的刊头“工人文化宫”。五个字确切地说,按照如今的理解,它并不是一份正规的面向社会发行的刊物,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交流的“小报”,或者称作是内刊。上世纪80年代,工人文化宫就有自己印刷的“报纸”,在普通大众的眼里,绝对不亚于一张《工人日报》。可以想见,这股力量,这份厚植,这种氛围,是何等令人震撼!

  “报纸”是白底黑字,4开的纸张,当时流行的铜版纸制作的,不同于如今广泛采用的新闻纸。凤老师将这一消息传达给全班同学,并说我是全校第一个发表习作的学生。凤老师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变成铅字的诗歌,引得同学们鼓掌喝彩。

  课后,凤老师把那两份报纸交给我珍存。看到自己的“大名”赫然印在报纸的上端,我心里无比激动,似乎我的作家梦开出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整一个星期我的心儿就像在春天开满鲜花的芳菲中。

  大概两周后,我意外收到一封陌生的来自高年级学长的“交友信”,信中说他读到了我发表的诗歌,很喜欢我写的这两首诗歌,他也非常喜欢写诗。在信的末尾,他说:“希望我们在文学上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成为永远的朋友。”

  原来凤翔老师不仅教我们这年级语文,他还教上一级学生语文。凤老师将我发表的习作念给高年级学生听了,引来一位同样喜欢文学、爱好诗歌的学长的共情,他就悄悄给我写信。

  青春年少的我矜持又羞涩,心儿砰砰跳过之后,就冷静思考。然后我写了短短几行字回复:“现在我们都要向着考大学的目标奋进,等我们考上大学,再可以谈文学、谈理想、读诗歌。”那位男生知道我是委婉地拒绝了他,从此也就不再给我写信。如今,这只是依稀的有关青春的记忆,我倒是早已忘记那男生叫什么名字了。

  《工人文化宫》小报上发表的处女作,是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星辰,引领我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驰骋在文学的蓝天下。我当上了班级里的语文课代表,参加了学校的小草文学社,社长就是我的凤翔老师。每年校运会,我积极撰写赛事信息向广播站投稿;也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征文活动与文学常识竞赛。从此,我会写文章也渐渐传开了,而且周围的同学给我一个雅号“才女”。 

  因为《工人文化宫》这份报纸,我踏进了位于工人路44号的工人文化宫。在那里我有缘认识了编写这份报纸的楼剑刚老师,当时他已经是余姚小有名气的作者、编辑。后来楼剑刚老师还参加了我的婚礼,他送给我的结婚礼物——保温炖锅如今还在。每每看到这锅,我就想起36年前那一抹青春的印记。

  日后我又在《工人文化宫》上发表过几篇小散文。“工人文化宫”这五个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鼓励我今后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探路前行。

  虽然我并未如青春所愿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是这么多年我依然没有放弃文学的爱好。因为从“工人文化宫”起步,我结识到更多的余姚文学圈里的编辑和老师,也把稿件投向了更广阔的天空。我的生命也变得充盈而润泽。

  我也得到了文学给予我的恩惠。日后,我从教师岗位转行到行政机关,一直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遇见的过程,就像我同《工人文化宫》的偶然相遇。人生的每一个节点会都有不同的意义,引领我们走向人生不同的风景。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工人文化宫,就是我心中的一束光,从青春时代一直到如今两鬓斑白。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绘青春:“青春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它盛开在我们内心深处,永远照亮我们的生命。”

  我想把它借用在我对旧“工人文化宫”的深深眷念之中,因为它也盛开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照亮我的生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余姚新闻·广告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市民生活·广告
   第05版:市民生活
   第06版:健康苑
   第07版:观天下·广告
   第08版:专版
夜校为我们科技创新添动力
我与工人文化宫的一段“恋情”
漫漫人生路 有你相伴真好
那一抹青春的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