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校为我们科技创新添动力

  杨雪涛

  “余姚这项技术,29年为全国纺织行业节约464亿元。”2023年11月25日,《余姚日报》以此为标题,再一次对我们团队发明的色纺纱技术进行了深入报道。当天上午,我心情激动地拿着这份报纸,路过工人路44号,看到即将搬迁的市工人文化宫略显沧桑的教学楼,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段科技创新、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一代学历不足却劲头十足的产业工人在市工人文化宫夜校孜孜不倦攻读的无数个夜晚。是的,我们当时的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无不凝聚着工人文化宫夜校的助力与栽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35岁那年,在余姚东风化纤棉纺厂上班。有一天,厂工会组织我们参加了市总工会召开的“学技术、学文化”自学成才动员大会。大会就在新建的市工人文化宫大楼举行,大会动员号召我们产业工人身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要学文化,学技术,力争在生产中有所创造,在工作中有所担当。而要作出成绩,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参加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的学习正是市总工会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的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这次动员大会让全体参会职工精神振奋,信心倍增,也帮助大家树立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全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点燃了我们创新创业的激情。

  众所周知,我们曾是被耽误与迷茫的一代,在年少时没遇上可以好好学习的年代,年轻时又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参加工作后,学历欠缺的我们,很多人自然成了三班制的工人。当时,随着“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开放大潮滚滚而来,我们感受到了“学历恐慌”与“技术恐慌”,迫切渴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为此,我们积极报名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由市工人文化宫承办的职工夜校。

  当时,市总工会针对各企业的生产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而企业也在出勤及排班上,对职工的文化补习提供了大力支持,总是在时间安排等方面为大家提供帮助,为做到上班学习两不误,职工三三两两地向班组长请个假,只要关系到学习大计,在合理安排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班组长都是一路绿灯的。

  当然,我们的学习热情也是十分高涨的,每个人都相当自觉与勤奋,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当时夜校学习的课程可不止一门两门,而是多管齐下,不仅有中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知识,还有机械制图、化学工程等专业课程,但大家不怕基础薄弱,一点一滴学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氛围十分浓郁。三五年下来,许多学员夜夜苦读的成果是获得了市总工会职工学校初高中文化课程、机械制图、化学工程等课程的结业证书,这为我们从工人岗转升技术岗提供了有力支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陈明焕的工人,他当时30多岁,参加了锅炉司炉证的学习培训后,活学活用,将学习中遇到的合理搭配燃烧值不一样的煤可以提高燃料效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以此向厂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厂部采纳了这位工人的建议,将大同煤和长广煤按1:1的比例共同使用后,果然节约了成本,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为我们创新创业提供了底气,助力我们取得了一次次的技术突破。文章开头提到的色纺纱技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我们余姚的化纤棉纺产业始于1960年从镇海迁来的久丰纱厂,转为国营后,更名为余姚东风化纤棉纺厂(余姚化纤棉纺总厂)。上世纪80年代,余姚东风化纤棉纺厂(余姚化纤棉纺总厂)已名列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综合性棉纺企业。本人有幸成为这家大厂的一名职工,因为从小爱琢磨,进厂后又喜欢学习,就慢慢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1986年,本人受余姚化纤棉纺总厂委托,带领8名职工以及几十名十八九岁的子女们和30万元启动资金,筹建久丰染色厂。建厂伊始,本人便会同技术团队一起,开始集中对棉花染色疑难问题进行科技攻关。针织内衣使用的色纱,是棉纺厂采用先纺后染的方法,这个后染的生产过程中,存在有色差、次品、来回运输等问题,特别是“三废”排放的环保问题。

  我们感觉到改造传统棉染织技术应该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机会。“敢想敢干的人常能开创未来。如果改先纺后染为先染后纺,是不是更有针对性,效益也会更高?”我们下定决心,全力投入到“棉花散纤维加工方法”的技术攻关中。

  在这项技术中,我们采用了先给棉花染色再纺织的制作工序,通过原棉直接染色,根据不同色泽,优选染化料,优化工艺技术参数……一系列的努力,终于使染色棉达到了均匀和谐、亮而不糊、鲜而不俗、麻而不板、活泼自然的效果。纺纱过程中,团队还有效解决了棉糖粘性可纺性等问题。色纺纱新产品的产生,需要突破配方、染色、工艺流程、色牢度、可纺性等方面的技术难关。当时,在余姚化纤棉纺总厂全体纺纱人的共同配合下,无数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才使这个新产品能够成功应用到人民穿戴的衣物上。我记得当时棉花染色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色牢度,我们老是把握不好。所谓色牢度就是染色后不褪色的能力,最终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的就是本人一位工人文化宫夜校高中化学班的同学张建群,他在夜校学习期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时他在厂部活性染料车间工作,我们的产品染色后,由于色牢度差,老是交不出让客户满意的货品。正在全厂上下焦头烂额之际,张建群提出了采用交键剂VC的建议,采用这个提高色牢度的助剂后,产品的色牢度终于顺利达到了合格标准。除了产品更“靓”,这个方法也更节能减排,比如同样生产1吨麻灰纱,100公斤黑色棉花和900公斤白色棉花通过混纺制成1吨麻灰色纺纱,与同样色泽的麻灰染色纱相比,水、电、汽等都能节省百分之九十。按目前每年50万吨色纺纱代替了染色纱的需求计算,我们久丰染色厂的发明专利,每年为国家节省了10多亿元。同时,与传统纯棉和高比例混色织物相比,色棉系列产品成功地改善了产品的色泽和手感,并使该专利成为那个时代棉纺染织行业的一个科技“亮点”。色棉这一独特的产品,由于价廉物美,从此走出了浙江,走到了香港,走向了世界。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色纺纱衣物几乎都采用了我们企业发明的色纺纱技术制造出来的。这项发明专利后来还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和联合国颁布的发明银奖,这也是余姚唯一的联合国发明银奖。

  而这个沉甸甸、闪闪光的奖牌背后,我知道,绝对凝聚着市工人文化宫夜校的灯火和那些老师们的心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余姚新闻·广告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市民生活·广告
   第05版:市民生活
   第06版:健康苑
   第07版:观天下·广告
   第08版:专版
夜校为我们科技创新添动力
我与工人文化宫的一段“恋情”
漫漫人生路 有你相伴真好
那一抹青春的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