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近日,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接到一起警情:泗门镇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到底是故意伤害还是意外事故,双方当事人对此各执一词。于是,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法医马祥涛带着团队人员来到事故现场。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他们判断出驾驶员当时是加速行驶撞向对方的,案件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
马祥涛今年37岁,2010年参加公安工作,法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作为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的一名法医,马祥涛凭借自己专业老道的技术、细致入微的办案手法以及矢志不忘的初心,在一起又一起疑难命案中进行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为破案发现了一处又一处的关键线索。
“为公正而鉴定,为法理而发言。”这是马祥涛所概括的法医工作的意义所在。
2017年,马祥涛接手了一起疑难案件。死者是一名28岁的女子,据其丈夫叙述,妻子在上厕所的时间摔倒昏厥,经送医后不治身亡。医院医生在死者身上发现了可疑伤痕,遂报警。警方经过调查,认为死者的丈夫具有作案嫌疑。其他县市的同行(前辈)提出了相同的鉴定意见。但是,马祥涛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提出了死者属意外窒息的论点,并据理力争。“死者最明显的损伤特征就是颈部损伤,呈倒圆弧状,且有向下滑动的迹象,与徒手或持物扼压颈部向后向上施力不同,是死者生前在丧失意识的状态下向前扑倒并砸压厕所内的塑料桶所形成的。”最后,尸检结果证实该女子系癫痫发作导致意外窒息死亡,还了其丈夫清白。
“法医工作,越做越‘胆小’,越做越谨慎。”马祥涛认为,法医这份职业,追求的不是无上荣光,而是不出错。“不出错”仅仅三个字,却字字犹如千钧重。“在你这里,只是一个差错,在当事人或者其家属那里,就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现场勘查也好,检验鉴定也好,我都抱着再仔细都不为过的想法,务求还原事实的真相。”马祥涛说。
去年,我市发生了一起肢体冲突案件。冲突中,一妇女受伤报警。在警方调查时,该妇女称右膝部受伤,不能活动。由于伤者伤情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定性,对该妇女伤势的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中队主办法医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该妇女极度不配合法医检查,只是一个劲地坚称她的膝盖不能弯曲,在法医面前,坐着伸膝10余分钟。
马祥涛认为,如果该妇女不配合,就要采用法医多次检查,必要时上门检查、生活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等手段固定证据。就是这10余分钟里,马祥涛和法医团队的其他人记录到了该妇女肌肉紧绷的状态,据此判断出其为主动绷直膝盖,而不是膝关节受损导致的被动僵硬。最终,该妇女夸大伤情的伪装被识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法医蜕变成火眼金睛的破案幕后英雄,马祥涛用了12年的时间。其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代价。
近年来,马祥涛也获得了诸多荣誉:2013年2月和2014年12月被市公安局嘉奖;2015年、2016年和2021年被市政府嘉奖;2017年被市政府授予三等功;2020年被评为市优秀人民警察;荣获第七届全省公安机关刑侦破案能手。
法医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是“丰富得以前不敢想象”。尽管如此,马祥涛还是提出了不要过度依赖现代技术的观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各行各业都一样,最宝贵的不光是技术的革新,还有经验的积累。”正是因为如此,马祥涛常常从个案中进行总结和积累,让上一起案件的经验变成下一起案件抽丝剥茧寻获真相的关键钥匙。
这是马祥涛矢志不忘的初心,也是他在法医行业“深耕细作”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