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宇雯
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西南行驶,约一个小时后便到了三岔河镇三河村。走进这个平均海拔2520米的彝族村落,鲜红的标语“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彝家新居瓦吉瓦(彝语,意为‘好得很’)”格外醒目。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半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去年5月起,这两个备受习总书记关心牵挂的村子成为结对村,在绿色发展、宣传推介、数字化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千里携手助推乡村振兴。
同步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云宣讲”、同步举行“重温回信精神 奔向共同富裕”直播带货活动、通过“云签约”合资成立横河美丽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结下“山海之盟”后,三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横坎头村组建党建联盟,成立联合工作专班,由双方村书记共同担任党建联盟负责人,通过党建协作带动双方交流协作走深走实。
三河村和横坎头村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放置在垭口和主要公路沿线的两块广告宣传屏。横坎头村出资40万元,三河村自筹25万元,电子屏竖起来后,立刻吸引了企业前来投放广告。不仅如此,三河村还复制“梁弄模式”,将专属二维码——“户联码”张贴于每户村民家门口。“户联码”是以家庭为治理单元的城乡基层治理数字化系统,主要面向三类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户主可向游客发布租房、农产品销售等信息;
(下转第3版) (紧接第1版)
网格员可对每户家庭的环境卫生、道德诚信等进行评分;游客可迅速了解三河村和户主对外公布的信息。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告诉记者,村民通过“户联码”销售小土豆、土鸡、乌金猪等农副产品,实现了增收致富。
“真不敢相信,我们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家门口,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笑得露出了洁白的牙齿。2019年2月,三河村村民告别矮旧的土坯房,搬进了黄墙青瓦的美丽新家园。如今,除了流转土地、养殖肉牛、种植冬桃的收入,吉好也求还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再加上我市对口帮扶的护林员、清洁工等公益性岗位收入,一家人的月均收入超过10000元。
开展结对帮扶以来,我市陆续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170万元,用于实施“雁阵工程”,开展旧村改造、村培训中心装修、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农特产品展销馆等项目。
如今的三河村,已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短期“托底”,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中期“固本”,发展云木香、冬桃、花椒等特色种植;长期“求远”,聚焦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将把三河村创建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村,相信三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坚定地说。